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国内 > 正文

肇嘉浜路,有座外婆桥

2021-04-09     来源:百家号:

原创 董鸣亭 More城读

图片来源 | 网络

引子

外婆煮的茶叶蛋是我的最爱,那股香味到现在还在我的鼻子前飘着。

外婆会拿出香脆的杭州山核桃糖、苏州玫瑰粽子糖、金桔饼、玫瑰瓜子等好吃的东西,站在桥的那头,等我去。

外婆很聪明,她知道上海小姑娘喜欢吃什么,就统统准备好了。

“摇啊,摇,摇到外婆桥,外婆叫我好宝宝,我叫外婆给我一块糕……”

吴老师坐在我的对面,她唱起了这首儿歌,我也和着唱了起来。

我们坐在港汇的一个咖啡馆里,我喝着咖啡,她吃着焦糖布丁,慢慢地嚼着,仿佛在回味外婆的味道,但找不到了,只有在心里回味。

外面下着雨,还挟着丝丝寒意,我对吴老师说:不好意思,下雨天请你出来。

没有关系,我就要搬离永嘉路了,同时也要和肇嘉浜路再会了,借此机会和你说说肇嘉浜路的一座桥吧。

吴老师,是中国染料化工工业创始人吴光汉之女,也是永嘉路569号的女主人。

2018年,我因采访老洋房的故事多次与吴老师接触过,除了听这幢由赉安洋行设计的洋房里的故事外,吴老师也跟我多次讲起一些上海的老故事。

上海的故事很多,写路的更多,更不用说住过名人的马路了。

但我喜欢另辟蹊径,写些冷门的路,比如肇嘉浜路,这条记录了上海城市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路。

毕竟,上海是平民百姓生活的地方,是他们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生命的活力,绘画了一幅烟火气的城市宏图。

何况,吴老师的家就靠近肇嘉浜路,她的童年就是从这里开始。

永嘉路569号中国燃料化工业的创始人吴光汉旧居

图片提供:吴老师

01

肇嘉浜路

它东起瑞金二路接徐家汇路,西至漕溪北路、衡山路、华山路口接虹桥路,全长十公里。

肇嘉浜路上,一年四季,花开不谢,草木暗香,灯火流溢。路的两边高楼林立,车水马龙,到了夜晚,徐家汇商业区更是灯光如昼,成为上海一个时尚和高档的地段。

但在很多年前,这里曾是一条大河,原河道从黄浦江上溯进入大东门,穿越上海县城,出老西门,斜向西南至斜桥,向西经过卢家湾、打浦桥、徐家汇,再向西通往松江府城。

一口气讲了这么多地名,是不是在讲一节上海的地理课和黄金经济航道学?

没错,这条通航河流是上海县城进入松江府的运粮内河,俗称肇嘉浜。

1954年,上海市人民政府开始治理肇嘉浜。经过3年治理,肇嘉浜全线填平,两侧的徐家汇路和斜徐路合并,成为上海市南部地区东西向交通大动脉,原河边居民1704户迁入漕溪新村,耗资754万元人民币。

这笔钱款,在50年代是一笔天价,但对今天来说,却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市政工程,不但改善了近万人的生活现状,也为今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吴老师对我说:肇嘉浜路上原来有很多桥,你如果坐公交车,就能听到报站的,天钥桥路到了、大木桥路到了、小木桥路到了、打浦桥路到了……

我听了入迷,桥是一个非常美的名词,也是我们童年的歌谣,于是,我就问吴老师:肇嘉浜路上肯定还有很多桥,无河不成桥呀,听说,现在的枫林路过去也是叫枫林桥,宛平路上也有一座桥,是不是,现在的一些岔路口,曾经都有过桥?

是呀,我出生在靠近肇嘉浜路的永嘉路上,每次,我跟着妈妈去外婆家时,一定会路过一座桥,这是一座小木桥。

图片来源 | 网络

1930年代的肇嘉浜

02

外婆桥

我外婆住在宛平南路斜土路上,是靠近肇嘉浜的南面,不过,这个地方现在已经拆迁了,造了一幢海螺大厦。

我家住在永嘉路上,是靠近乌鲁木齐南路。小时候,肇嘉浜路就是一条河,把宛平路和宛平南路分为两条马路。

要去看外婆一定要过一座桥,我就叫它是外婆桥。吴老师说着,优雅地品了一口焦糖布丁,她的脸上洋溢着一层笑意,如春天里迎春花。

吴老师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末,她的一生和肇嘉浜路紧密相连。五十年代初期,宛平南路叫谨记路,谨记路,是从肇嘉浜那头一直往南走向。而肇嘉浜北面则是宛平路,从宛平路到谨记路,只有通过那座横跨在肇嘉浜上的一座桥,它叫谨记桥。

谨记桥是一座木桥,桥栏杆上漆着深绿色的油漆,随着年代陈旧,绿漆已经褪色,就如我们城市的记忆中,很多东西被遗忘一样,这座木桥也被遗忘了。

但在吴老师心中,却留下了她童年的记忆和对外婆的感情,吴老师对我说:“这座被人遗忘的小木桥,却是我童年时最喜欢经过的地方,这座桥不远处就是斜土路,那里是我最爱的外公外婆的家,跟着妈妈去外婆家也是我最开心的事情。

从永嘉路的家到外婆家,大概要走四十分钟路程,妈妈怕我走不动,就叫了辆三轮车过去,记得那时候车费是三角几分钱。”

图片来源 | 网络

一坐上车,我就高兴地唱起歌来,当时,我们最喜欢唱的是“二郎山”。

那个年代,正是国家建设大发展的时代,为了开发西部,国家从当时的西康省雅安(现在的四川省雅安),建了一条到西藏拉萨的公路,叫康藏公路,现在叫川藏公路,二郎山位于雅安地域,又高又险,歌曲 “二郎山”就是讴歌解放军克服千难万险修建康藏公路的事迹,当年,这首歌是传遍上海的大街小巷,也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唱的歌。

坐在三轮车上,我唱了一遍又一遍的“二郎山”,我知道,等唱完就已经过了谨记桥到外婆家了。

外婆知道我们去了,就煮我最喜欢吃的茶叶蛋,做各种点心,还拿出藏在箱子里的香脆的杭州山核桃糖,苏州玫瑰粽子糖金桔饼,玫瑰瓜子……。

记得有一次,我从外婆家回来,口袋里藏着外婆给的茶叶蛋,坐着三轮车过桥时,我看到了河里有鱼在跳起,那些可爱的鱼在跳跃时,带着河水溅湿了我的衣裳。我就叫妈妈陪我下车,站在桥上看河里的鱼,它们见我在看它们,就潜进水里藏了起来。

我拿出了心爱的茶叶蛋,把鸡蛋壳剥开,小心地把茶叶蛋一点点剥下来,扔在河里喂鱼。鱼儿闻到了香味,就一个个跃出了水面来抢食了。看鱼儿们抢着吃,看鱼儿在河里打圈,看它们跳舞,我也跳起了舞。

吴老师欢快地说着,仿佛回到了童年。

是呀,那时的肇嘉浜水是清的,有小蝌蚪,有小鱼,河的两岸住着人家,家家户户打开窗口就是一座座弯弯的桥,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跟着妈妈,坐着黄包车去外婆家,那种情景,在过去的上海滩上肯定有很多相似的场景。

图片来源 | 网络

03

结尾

这座承载着吴老师童年记忆的桥,到了1956年左右,随着肇嘉浜的改造,谨记桥也拆了,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,谨记路也改名宛平南路,很多人都不知道肇嘉浜路上有过这座桥,只有斜土路附近的“谨斜小区”,似乎还留下了历史地名的痕迹,让后人去回味。

据说,谨记桥和谨记路是一个叫程谨记的商人筑建,也听说是讲做人要谨记一些规矩,不能忘乎所以。

是否这样?不得而知,但在吴老师的记忆中,谨记桥就是一座横跨在肇嘉浜上的一座桥,是连接三代人感情的桥,承载了吴老师童年快乐的桥,也是一代人对一条河的回忆。

我们生活在上海的人都是与河有着割不断的情愫,我们从河的那头飘来,在河边安家,生活,繁衍生命,然后建设上海。

上海的故事很多,有的有文字记载,有的只是口头传说,但最古老和原始的故事都是一代人讲给一代人听的。

我和吴老师坐在靠近肇嘉浜路的港汇,一家咖啡馆里,她已经70多岁了,曾经是一名中学的语文老师,在她一生教师生涯中,也许是第一次,在远离教室的地方,跟一个学生在讲肇嘉浜路上,一座外婆桥的故事。

其实,知识不一定全是在课堂上学到的,社会更是一门好学堂,坐下来,静心聆听到处是故事。

咖啡已经喝完,焦糖布丁的香味一阵阵向我飘来,仿佛外婆的茶叶蛋味道。

外婆在桥的那头,我们在这头,隔河相望……城读特约撰稿人:董鸣亭

作者介绍

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,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。著有《上海十八相》《上海十八样》《上海十八恋》 《上海十八行》 《女贞树下LUN--上海老洋房的故事》(与陆伟合作)长篇小说《蓝宝》等著名图书,被读者称为“石库门女作家”。

MORE城读

原标题:《肇嘉浜路,有座外婆桥》

相关阅读

今日热点

小编推荐